中国发展新的战略产业并成为全球气候领导者的愿望,使其新能源产业成为其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从太阳能制造到电动汽车和电池。随着能源转型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吸引力,这些行业可以重振中国的旧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已经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和廉价制造业出口来实现增长。但这最终将取决于谁愿意购买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

中国清洁能源制造业的繁荣已将其主要零部件——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转变为中国的“新三件”,取代了“旧三件”发展引擎:家具、服装和电器。 这一新的能源飞跃不仅推动着中国的能源转型,而且还推动了中国能源转型。 它还为其经济提供了急需的提振。 但产能过剩迫在眉睫,北京正在采取老策略来保持这一势头:出口过剩产能。 为其产品寻找愿意的市场可能比过去更困难。
投资热潮
去年,中国打破了多项记录。 其国内电动汽车销量和太阳能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新增产能分别达到 830 万辆和 640 吉瓦。 中国还新增了超过3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其中包括216吉瓦的太阳能。 据芬兰独立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 (CREA) 估计,这些激增得益于 2023 年中国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估计为 6.3 万亿元人民币(89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0%。 如果没有这些投资,中国的GDP可能只会增长3%,而不是5.2%。
中国清洁能源的扩张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持续下去。 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在 2030 年之前实现碳排放峰值,并在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尽管面临经济阻力,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重申了中国对绿色能源和碳达峰的承诺。 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月召开年度会议时,预计将批准政府 2024 年 GDP 增长目标(可能在 5% 左右),并重申习近平的气候目标。
今年中国电动汽车的产量和销量预计将进一步增长,电池产量也会因此而增加,而太阳能制造业在去年的大规模制造业增长之后不太可能大幅下降。 行业机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到2024年,中国新投运的太阳能发电容量将再次超过300吉瓦,连续第二年超过300吉瓦。 这使其有望首次超过中国的煤炭发电量,并提前六年实现北京 2030 年太阳能和风电装机容量 1,200 吉瓦的目标。
繁荣与萧条
中国太阳能制造业和电动汽车产量的激增有利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转型。 国际能源署上个月表示,预计到 2028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中国将占近 60%,这使其成为到 2030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两倍的主要贡献者。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的能源转型已走上明确的道路。 煤炭在中国电网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到2023年将占中国总发电量的近60%。能源安全担忧、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干旱和成功的游说使其成为最后的电力来源。
事实上,清洁能源革命不仅仅涉及气候。 它还涉及发展新的战略产业——正如2015年《中国制造2025》中首次设想的那样,这项政策旨在使中国在全球高科技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为遭受房地产危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咨询公司牛津经济研究院估计,去年电池、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及其上游相关行业占中国 GDP 的比重略低于 11%,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尽管仍低于住房领域 20%-25% 的 GDP 份额,其中包括 建筑活动和房地产服务。 但这种情况可能会迅速改变。
该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我们的假设是,新三巨头占GDP的比重将每年增长1.5%,到2027年底,它们将占GDP的18%左右,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路易丝·卢. 相比之下,到那时,房地产行业将占中国 GDP 的 15% 左右,规模变得更小,但更具弹性。
但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领域的产能过剩担忧已经逐渐加剧。 牛津能源研究所表示,到 2023 年底,太阳能年产能可能达到近 1,000 吉瓦,是全球消费能力的两倍多,可再生能源增长率超过 50% 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 研究警告。
对于许多制造商和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盈利能力下降。 CREA 的首席分析师 Lauri Myllyvirta 告诉 Energy Intelligence:“这是该行业的一个持续悖论,尽管产量在蓬勃发展,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赚钱的行业。” “清洁能源投资仍将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无法像2023年那样继续推动经济增长。”
出口困境
中国日益严重的国内产能过剩促使北京鼓励更多出口。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新三大出口增长29.9%,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1390亿美元)。
但中国的专业知识和低成本优势正在成为与西方日益紧张的根源。 欧盟——中国新三国最大的进口市场——和美国对中国产品和技术持谨慎态度。 两国都在寻求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口而又不放慢能源转型的方法,中国谴责这种做法是保护主义,并危及全球能源转型。 去年中国对欧洲的电动汽车出口猛增78%后,欧盟启动了反补贴调查。 在美国,根据最新的指导方针,即使只有一家电动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北京拥有不到25%的董事会控制权,该电动汽车也没有资格获得税收抵免。
中国还有其他选择。 11年前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与南半球国家的联系,也旨在为中国基础设施和燃煤电厂的过剩产能寻找新市场。 此后,“一带一路”已被重新命名为一项更环保的倡议,中国企业几乎停止建设燃煤电厂,转而投资海外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工厂。 中东,特别是沙特阿拉伯,欢迎中国的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公司和投资。
Maryelle Demongeot 是《能源情报》记者兼新加坡分社副社长。 本文的一个版本最初在 Energy Compass 中运行。
- Share
-
12
- Updating...
- Updating...